电子监管码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发展必然
2001年,冠生园月饼事件,让很多人的中秋节过得有些“闹心”;随后2004年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震惊了全中国;2005年,河南毒大米大“闹”广州,同年还检查出全国30家生产企业的88种食品及添加剂含有苏丹红;2006年又爆发“红心鸭蛋”事件,上海瘦肉精事件……直至今年9月,由三鹿奶粉事件开始,进而查出多家奶制品企业部分产品含有三聚氰胺。
众所周知,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质检总局的监管首要问题,而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无疑暴露了国家质检总局相关监管体系的漏洞。一系列的重大食品事件,向我们提出食品安全和监管的问题,
电子监管码就是为了对食品有利的监管的具体措施.可是,目前很多企业认为他起不了打假防伪的作用,也有很多企业认为只会增加成本却不能起到监管作用,而三鹿奶粉事件又让消费者对
电子监管码持有怀疑态度,真可谓各持一词,互有道理。
但现在已经进入
电子监管码的时代,
电子监管码已成为对食品监管的一种必然,他的出现可以大大加强质检局对食品的监管力度.但目前他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才能更加有效合理的对食品实施监管,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真正做到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继续加大中国产品质量
电子监管网的推进力度
8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质检总局将与有关部门一道,继续加大中国产品质量
电子监管网的推进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制度,共同建设一个切实有效、利国利民的
电子监管网平台。
针对近期某些媒体就
电子监管网建设工作发布的一些不全面或不实的消息,该负责人对
电子监管网的真实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介绍。他说,打假工作一直面临假冒伪劣产品发现难、执法取证难、源头追溯难的“三难”问题,打击假冒伪劣重在治本,治本靠长效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的产品质量
电子监管制度,就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是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措施。
电子监管网的基本特征是在产品外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
电子监管码,一般是一品一码,具有唯一性,相当于产品“电子身份证”,建立一个由数据库、网络和呼叫中心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个网最核心的功能是“真实可追溯”。生产和流通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掌握产品流通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终端机等途径查询产品信息;执法部门可以随时监控,发现有问题产品迅速溯源和召回,对假冒伪劣予以快速查处。
该负责人还表示,产品质量
电子监管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质检总局将在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的同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下一步将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把涉及安全类产品有选择地纳入
电子监管网目录中,以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推进重点。调整企业入网赋码进度要求。遵循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对首批9类69种入网产品目录的企业,确有困难的,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并由企业自主确定入网时间和赋码方式。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防伪企业参与
电子监管网平台的建设。
该负责人还表示,产品质量
电子监管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质检总局将在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的同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下一步将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把涉及安全类产品有选择地纳入
电子监管网目录中,以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推进重点。调整企业入网赋码进度要求。遵循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对首批9类69种入网产品目录的企业,确有困难的,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并由企业自主确定入网时间和赋码方式。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防伪企业参与
电子监管网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