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民看病购药出现“跑方”现象 温州市民看病购药出现“跑方”现象
药盒
“看病去医院,买药来一洲。”这是我市一家药房的口号。上周,记者在我市各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蹲点时发现,不少患者为了省钱而“跑方”,怀揣医生的处方,直奔街头药店买药。
上周五,市民郑先生来到市区蒲鞋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医生开一些常见的治疗胃肠病的处方药,医生在详细看诊后,给郑先生开了一张处方,随后郑先生拿着处方去市区药房购药。像郑先生这样“跑方”的市民还有不少。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市区一家大药房,见到一位中年妇女,手持着一张处方单,直奔西药柜台。她说,她在附近一家大医院看病,知道在医院拿药很贵,所以决定到药店来买药。该药店一导购员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不少拿着医院处方的患者到店里买药。
据市医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但是“跑方”人群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尤其是购西药和中成药的慢性病患者,以老人和县市区的居多。据悉,目前我市各大医院药价均是进价上浮15%以内。而药房由于进货渠道不同、减少了流通环节,在药价方面有优惠,有些药品甚至比社区医院的进价还便宜。以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进口药“拜新同”为例,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鹿城区莲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洲大药房的售价分别为35.8元、35.9元、31元、27元。
不过,现在让医生开个处方可不容易,尤其是大医院,除了熟识的病人,一般情况下医生不会随意给开处方。目前,6家市区大医院均实行“电子处方”,医生的药方都输入就诊卡内,市民只有在缴费后拿到的收据上才能准确看到药名和药量,尤其是中药方,由于一帖药常常有几十味药,有些医生为了节省看诊时间,病历写得不是很详细。病人要想知道药方,就要拿着就诊卡到药房、服务台或预约中心进行纸质打印,或者去方便门诊开处方。不过采访中,大部分市民对此并不知情。“以前我们还规定,患者若让医生开处方到外面购药,就要先签个协议。”市中医院医务科一医生透露,相同药材因为等级、产地不同,药效也有差异,签协议就是为避免纠纷。
与去大医院开处方的人数相比,到社区医院开处方的人就相对多一些。据莲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晓立医生介绍,目前该医院有近20%的门诊患者选择开处方后到药房买药。“去社区医院开药方,一是方便不用排长队,再一个成本也低一些,一两元挂号费就搞定。此外,像我这样的胃肠病患者,对适合自己的药品都比较熟悉,去大医院医生未必听从我的意见,可能会开一些不常见的贵药。”市民小孟道出了大部分“跑方”人的心声。
不过,拿着处方去药房买药,也可能遭遇买不到药的尴尬。“医院里的药在外面的药店里不一定会买得到,因为有些厂家的药品只供医院不供药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对于“跑方”现象,我市各大医院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说,“10来元的挂号费,基本上不能维持医院的正常开销,以药养医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了防止处方外流,目前实行的电子处方也是一种措施。不过防不胜防,有个别病人会拿到收据单记住药方后到医院去退药,然后自己去药房买药。
业内人士认为,“跑方”现象是市民在当前医院高药价下出现的一种新选择。当然,看病不能只顾省钱,切不可为省钱而随便用替代药品。尤其是有些药品,名称相同,可是产地、药效各不同,因此在购药时要加以认真识别;复杂些的药方,还是在就诊的医院里买药为好。但是,如果医院的药贵得让老百姓买不起,那“到医院看病,去药店买药”恐怕会是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了。
同名称药品产地药效不同,要加以认真识别
漫画/新叶
记者 严芒芒
“看病去医院,买药来一洲。”这是我市一家药房的口号。上周,记者在我市各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蹲点时发现,不少患者为了省钱而“跑方”,怀揣医生的处方,直奔街头药店买药。
上周五,市民郑先生来到市区蒲鞋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医生开一些常见的治疗胃肠病的处方药,医生在详细看诊后,给郑先生开了一张处方,随后郑先生拿着处方去市区药房购药。像郑先生这样“跑方”的市民还有不少。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市区一家大药房,见到一位中年妇女,手持着一张处方单,直奔西药柜台。她说,她在附近一家大医院看病,知道在医院拿药很贵,所以决定到药店来买药。该药店一导购员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不少拿着医院处方的患者到店里买药。
据市医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没有相关的数据统计,但是“跑方”人群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尤其是购西药和中成药的慢性病患者,以老人和县市区的居多。据悉,目前我市各大医院药价均是进价上浮15%以内。而药房由于进货渠道不同、减少了流通环节,在药价方面有优惠,有些药品甚至比社区医院的进价还便宜。以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进口药“拜新同”为例,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鹿城区莲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洲大药房的售价分别为35.8元、35.9元、31元、27元。
不过,现在让医生开个处方可不容易,尤其是大医院,除了熟识的病人,一般情况下医生不会随意给开处方。目前,6家市区大医院均实行“电子处方”,医生的药方都输入就诊卡内,市民只有在缴费后拿到的收据上才能准确看到药名和药量,尤其是中药方,由于一帖药常常有几十味药,有些医生为了节省看诊时间,病历写得不是很详细。病人要想知道药方,就要拿着就诊卡到药房、服务台或预约中心进行纸质打印,或者去方便门诊开处方。不过采访中,大部分市民对此并不知情。“以前我们还规定,患者若让医生开处方到外面购药,就要先签个协议。”市中医院医务科一医生透露,相同药材因为等级、产地不同,药效也有差异,签协议就是为避免纠纷。
与去大医院开处方的人数相比,到社区医院开处方的人就相对多一些。据莲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晓立医生介绍,目前该医院有近20%的门诊患者选择开处方后到药房买药。“去社区医院开药方,一是方便不用排长队,再一个成本也低一些,一两元挂号费就搞定。此外,像我这样的胃肠病患者,对适合自己的药品都比较熟悉,去大医院医生未必听从我的意见,可能会开一些不常见的贵药。”市民小孟道出了大部分“跑方”人的心声。
不过,拿着处方去药房买药,也可能遭遇买不到药的尴尬。“医院里的药在外面的药店里不一定会买得到,因为有些厂家的药品只供医院不供药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对于“跑方”现象,我市各大医院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说,“10来元的挂号费,基本上不能维持医院的正常开销,以药养医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了防止处方外流,目前实行的电子处方也是一种措施。不过防不胜防,有个别病人会拿到收据单记住药方后到医院去退药,然后自己去药房买药。
业内人士认为,“跑方”现象是市民在当前医院高药价下出现的一种新选择。当然,看病不能只顾省钱,切不可为省钱而随便用替代药品。尤其是有些药品,名称相同,可是产地、药效各不同,因此在购药时要加以认真识别;复杂些的药方,还是在就诊的医院里买药为好。但是,如果医院的药贵得让老百姓买不起,那“到医院看病,去药店买药”恐怕会是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了。
药盒 药盒 药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