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源自输液 药盒
最好遵循“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针就别挂盐水”这一原则
当感觉身体不适时,不少人都会选择挂盐水或服用抗生素,以期待病好得快一点,其实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风险。
记者从区药监部门获悉,今年以来我区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在给药途径上,因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最多,超过七成。在药品种类上,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了近5成。
超七成给药不良反应在静脉输液
所谓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方面,如服药后轻者会出现皮疹、头痛、头晕等,重者会造成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等情况。
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区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568例,其中因静脉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417例,超过7成。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已连续多年高居不良反应榜首。
记者了解到,在西方国家,输液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西方人认为,打吊瓶堪比一次手术。但在中国,不少人偏好输液,理由是见效快。
对此,浙江萧山医院儿科的徐医生也深有体会。徐医生说,在门诊中,有些不需要输液的患者都会主动要求医生为其输液治疗,以求见效快。尤其是一些家长带孩子来看病,见医生没让其输液,还会专门要求:“还是挂盐水吧,我们就冲着挂盐水来的,好得快。”
徐医生认为,这种“小题大做”的做法很不可取。输液是将药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参与循环来治疗疾病,具有见效快等优点,但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带来的风险要比口服药物大,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患者要尊重医生的合理化建议,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最好遵循‘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针就别挂盐水’这一原则。”
近半服药不良反应由抗生素引起
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其不合理使用日益严重,已导致越来越多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据2010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仍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记者从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方面,萧山与全国的总体情况类似。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区因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269例,占总数的47.36%。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的抗生素类药物是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反应、腹泻、恶心呕吐、药物性肝损、肾毒性等。
此外,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品的不良反应也开始增多,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此类药品主要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导致的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
对此,区药监部门提醒,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用药适应征,严格控制药物的用法、用量、次数和给药途径,一定要避免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在监测下使用。同时,区药监部门也呼吁,广大市民要积极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向专业人员询问并进行上报。上报途径有两种:首先是按来源途径,如在药店购买的药物,可以向该药店报告,在医院开的药物,可以向医院报告;此外,也可以直接向区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站咨询并报告,咨询电话:96311。
药盒 药盒 药盒 药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