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一期《中国经济周刊》刊出报道称,在我国内地A股市场上市的125家房地产企业手握高达近4亿平方米的未开发土地量,而20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内地拥有的未开发土地储量更是高达4.2642亿平方米。这个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已有8亿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囤积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手里。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不断升级的当下,这么巨大的土地储量和它们的主人被雪藏着,无异于构成了对调控的强有力挑战。
全国到底有多少土地在经由政府出售后被囤积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2009年,全国房地产企业一共购置占地面积近33亿平方米土地,但同期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仅有近21亿平方米,十年间闲置土地达到近12亿平方米,这还不包括今年前9个月购置房产开发土地2.9亿平方米。在总量12亿平方米的囤积土地中,上市房企占到了三分之二,这是由于上市房企在资金融通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它们相对于未上市的房企来说,在土地囤积上更能做到“长袖善舞”。
其实,虽然“囤积”这个词在汉语的语境中一向含有贬义,但是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经营行为。土地,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无疑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开发商拥有越多的土地资源,它在这个市场上占有的话语权就越重。况且,住宅建设与其他产品生产不同的是,一块土地到手,并不意味着它马上就能动工建设,因此,适当的土地囤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但是,当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约而同地以囤积土地来作为其基本的经营之道的时候,我国房地产市场上一种不正常的倾向也就暴露出来了。
我国资本市场给企业打开了一条十分宽敞的融资大道,一次股票发行就可以让其轻松得到几十亿资金,这使它们在参与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土地竞拍中,有了足够压倒一切对手的条件,大量的囤积土地便是通过这些房企多年的经营像滚雪球一般积聚下来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以后,管理部门基本关闭了开发商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但是上市房企凭借着以往多年积累下来的这种优势,在资金融通上仍然占有便捷条件,这是一个不必回避的事实。
本来,上市房企拥有大量土地,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并不是坏事,一些上市房企在其公布的财务报告中,也经常会不无自夸地掰着手指向投资者公布其囤积的土地,以此来增加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但问题在于,有相当多的公司,在拿到土地以后,并没有打算按其拿地时曾经许下的诺言进行住房开发,而是期望以囤积来赚取土地升值的利润。这使得这种闲置的土地成了资本市场炒作的一个砝码,即使这块土地经过经年累月的闲置已是芳草萋萋,但只要有炒手看中,马上就能成为股市上的一个重要题材,使其股价拉出一个大行情。这样一来,这些囤积着的土地,其功能已经严重扭曲,上市房企与股市炒手一唱一和,即使这些土地上未曾投入一砖一瓦,其通过股市炒作能够得到的利益也已经远远超过其住房建造所能得到的收获了。而当这种股市炒作路径成为“常规路线图”的时候,无论是商品房供应还是保障房建设,都只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房价的坚挺也就永无止境了。
一种正常的市场经营手段,渐渐沦变为影响市场健康发展、引起民众侧目的不正常现象,这能怪谁?对这些囤积土地的上市房企当然可以批评,但是根据“在商言商”的原则,它们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其实没有多少错。最为根本的是,作为土地供应的政府应该检讨自己的失误。为了从土地拍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支持地方财政,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实际上是支持企业拿地的政策,使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形态越来越扭曲。直到今天,当房地产市场已经影响到了基本民生的时候,政府又不得不利用行政化不断加大调控力度,但是这种强硬的行政手段却正在使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形态向着另一个方向扭曲,并且同样会伤害到底层民众的利益。
房地产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