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还是资本化?
48岁的李勤夫在1984年投身于服装制造业,1990年与日本投资方合作成立九龙山的前身——茉织华,并在1998年中国股市第一波牛市中顺利上市,融得12.84亿元巨资。
在外资、现金和雄心的共同推动下,茉织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勤夫也获得了“中国服装制造教父”的美誉。
2005年,九龙山开始收缩多元化布局,并宣布主业由服装制造转向旅游地产开发,其唯一的“筹码”便是九龙山旅游度假村项目。
在2010年胡润富豪榜上排名第256位的李勤夫的确是个眼光独到的投资家。在那个“三来一补”的年代,李勤夫以其敏锐的嗅觉和完善的管理,成功地将服装制造业做到了巅峰,但随后的突然转向却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做服装制造业是在为别人服务,因为这是一个全球采购的行业,我只是其中一颗小棋子,需要遵守别人制定好的规则,现在做房地产,我希望能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李勤夫用这番话解释了外界对于其产业转向的质疑。
基于此,便不难理解房地产之于李勤夫的深层意义所在,李勤夫要用这片属于家乡的土地,为中国的新兴贵族营造出一个享乐的全新休闲模式。这当然是一种驾驭和主宰的快感,未来,李勤夫还希望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上海乃至大连。
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李勤夫是要将九龙山这片土地进行产业化,还是进行资本化?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萦绕在那些对九龙山度假村感兴趣的人士的脑海中。
比起漫长且风险未知的休闲娱乐配套群的打造,溢价后变卖资产毕竟能够简捷快速地实现资本累积,这也符合李勤夫一贯的作风——“只做赚钱的行业”。
虽然李勤夫每每在外高调宣扬他的旅游王国梦,但是中国新一代贵族是否真的能对其“感冒”还是未知之数。李勤夫的旅游产业还面临着高尔夫、游艇培养以及当地人气积累等众多的障碍,而地产调控的不确定性,更是让其主做高端的休闲地产看上去像是一场豪赌,因此,将土地迅速资本化也可看作为李勤夫的设法“解套”。
“我们所理解的九龙山项目的盈利模式,就是利用高尔夫、马球、游艇等项目的开发带旺九龙山的人气,使其土地价值迅速升值,最后通过卖地或卖房来获取资本回报。”中信建投研究所分析师沈周翔指出。
资本游戏之惑
无论是产业打造还是资本兑现,九龙山项目终归是个实业游戏,在资本市场上,李勤夫也在大玩资本游戏。
在李勤夫资本运作的“魔力”下,连日本松岗株式会社都以“低卖高买”的诡异手法大吃九龙山股票的回头草。
九龙山这样一个小盘股,如何能够容纳下一个面积达20平方公里、开发期20年、总投资达200亿元的宏大建筑群?李勤夫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在九龙山管委会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九龙山很讲义气地为政府垫上了这笔拆迁费用,而这笔5亿元的垫款是九龙山从银行借的,李勤夫也因此唱了一出“借花献佛”的好戏。
这出戏还未结束,在随后,九龙山在当地招拍挂市场拿地的土地出让金又以给当地政府的垫资相抵,这样的一环扣一环,让李勤夫不出真金白银就将九龙山项目全部收入囊中。
一直令人不解的是,面临九龙山度假区这样一个业态庞杂投资巨大的项目,九龙山却总能保持着20%~30%的负债率。
据了解,九龙山一个重要的融资来源是和银行合作发放会员联名卡,该联名卡目前已经发行了2000张,有的联名卡的保证金达到了500万元。这种联名卡可以让会员免费享受九龙山项目中的独栋别墅、高尔夫球、游艇、马球、马术等项目,3年后可以返还全部本金。
而这3年中,九龙山利用时间差得到了数以亿计的运作资金。
不可否认,这位还算年轻的富豪有着理想主义的造梦雄心和百折不挠的创业韧性,但对很多投资者和分析家看来,这些并不等于九龙山这家上市公司和九龙山度假村项目未来的成功。就目前而言,九龙山的经营业绩实在不能够和李勤夫所描述的宏伟蓝图相匹配。
以最近3年为例,九龙山每一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都为亏损,年平均亏损1亿元左右,九龙山一直在靠变卖旗下公司股权和股票投资来维持业绩。
更让中小股东难以接受的是,茉织华时期因委托理财纠纷和资金流向不明而屡屡遭到中国证监会谴责的恶习,也被李勤夫移到了九龙山。
6月份,同属于李勤夫掌控的九龙山3家股东同时收到来自于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对上述3家股东在2009年3月2日至2009年10月21日期间减持九龙山约1.22亿股股票的交易进行调查。在这场8个月的减持大戏中,李勤夫一共套现了8.8亿元。据公司的解释,李勤夫是将套现资金部分用于九龙山项目的开发中,但事实如何,却难以查证。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