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带给了中国观众,甚至有人开始从物理学、空间几何学等多角度研究《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梦境——虚拟与现实。朱文一则有着另一种视角:建筑学。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认为,建筑领域跟技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影片从技术的层面反映了“筑梦建筑师”的作为。强大技术背景下的建筑和城市是什么样子?这一生动的开场白设问,也成为10月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织的第十三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的开篇之序。
技术是建筑发展的推动力,建筑师已经离不开技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在会上达成了一致共识。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向国务院提出的一份有关加强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的报告中有所阐述。据了解,报告中对建筑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几方面的结论:在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起到支撑作用;建筑技术对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以及高品质的建筑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建筑技术也对打造建筑的特殊功能起到促进、辅助作用。
科研力量薄弱阻碍绿色建筑发展
尽管建筑学界对技术的关注日渐浓厚,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设计师邵韦平坦言,我国建筑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现在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系统,使得设计创造方面有诸多捉襟见肘之处。
体现在推行绿色建筑方面则十分明显。“比如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评价标准,另外没有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评价,没有强调投入产出的效益,有些措施从某一个阶段讲可能节能,但从整个全寿命周期考量就未必,缺乏细致的研究和统计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硕贤言辞恳切。
他认为,目前建筑行业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机构跟研究队伍力量不足,所以不能为绿色建筑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事实上,钱学森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迅速建立建筑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但直到2007年,才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国家实验室。从全国范围来看,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工作,未指定标准所需的重要参数无从获得,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规范只能以套用发达国家的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国外节能设计标准一般两三年就要修订一次,而我国标准2005年生效以来一直没有加以修订。此外,没有建立起全面清晰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管理体系,严重缺乏基础数据的积累。
这种系统的不完善使得绿色建筑的推动工作受阻,如何把建筑和技术更好地结合并形成系统科学,恰是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建筑技术可以说服务于建筑,甚至是建筑的原初动力。要把建筑和技术的关系看成创造力的源泉,也要表达工艺和美的统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宋晔皓说。
解决绿建“方法论”需从建筑师开始
绿色建筑之于房地产企业,摇旗呐喊时期已经告一段落,寻求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进行绿色建筑的实践才是从“浅绿”走向“深绿”的必然。CIHAF中国之家项目总监康进指出,房地产企业对“绿色、低碳”并不陌生,但普遍存在的困惑是: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建筑学界的技术革新,与房地产行业寻求的绿色建筑方法论息息相关。该从哪里开始?
现状是,不管绿色还是低碳的标签,工程师有充分的话语权,而建筑师作为行业的主导者,话语权却明显缺位,这与建筑行业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师的理解不无关系。
在欧洲,绿色建筑实现需要的是整合设计方法,所谓整合设计是通过一种科学的设计方法,整合多个学科最新知识,并将其体现在建筑设计和发展中,相关学科的工业人员要全过程介入。绿色建筑本身就对建筑师提出了要求,即建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艺术和灵感,而是增加了技术含量的科学产物。建筑师必须学习跟技术相关的如太阳能、热泵空调、遮阳系统等内容,甚至要精通。而现在国内设计流程却相对简单,建筑师出创意,然后出设计图,再到施工图阶段,很少能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和整合,而绿色建筑恰恰是现在概念形成最初阶段,初期就要力争保证技术上的合理性。
建筑师在初期介入,可以使绿色成本的增量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宋晔皓举例说,清华规划院建筑分院曾负责天津某绿色建筑三星标准示范项目。在项目设计之初建筑师有一些想法,跟各工程部门交流确定设计策略,在短时间内便配合业主方完成了项目。
因此,在建筑师的整合下,建筑与技术之结合对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至关重要,毕竟绿色建筑不是艺术品,也不是技术堆砌,而要从设计、建造、运行生命周期内全面考量,一切该从源头抓起。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