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国化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上,“国际视野”绝对是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自从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众多城市已加入“低碳化”发展的大军。
在联合国开发署将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确定为“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以及2008年世界环境日将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之后,在国际上,低碳经济成为各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理念,国际领域中的“低碳城市”建设也正如火如荼。
而面对不可逆又没有退路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向国际“先驱者”学习,并与成功者进行各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
“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所以现在面对城市建设和开发,我们需要更加准确严密的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IHAF中国之家高级专家栗德祥就对本报记者表示,“打开国际视野,无疑是少走弯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基础的不同,无疑是“拿来”借鉴的核心所在。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
在国际视野中,建设“低碳城市”的努力由来已久。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低碳城市’正是低碳概念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生态城市促进与合作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气候组织低碳生态建筑高级顾问、CIHAF中国之家高级专家陈栋向本报记者介绍。自从英国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之后,“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实践中。
在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城市”的概念更是成为国际领域众多城市发展的未来目标。而在金融海啸之后,伴随着全球经济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城市“低碳化”发展已然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低碳城市”的呼声跃入高潮。
据记者了解,从全球范围来看,为实现碳减排目标,各种先驱性的城市规划尝试已经展开,有的已初现眉目: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国、日本以及丹麦的一些城市外,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新西兰的奥克兰、新加坡、巴西的库里提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德国的弗莱堡、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等城市都已推出了相应的低碳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
不难看出在国际领域里,凡是获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国家或城市,无疑都是从政府层面设立城市发展的“低碳目标”开始。
比如,英国政府就于2009年7月16日发布了一份转型为永久可持续低碳经济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细述了英国如何实现在《气候变化法案》中列出的国内气候目标,即到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至少34%。
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多数城市则围绕这一目标,选择了不同的实现途径。有的是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主,比如英国的布里斯托市就在《气候保护与可持续能源战略行动计划》中,将控制碳排放的重点定位于更好的利用能源;有的城市则是更为侧重城市发展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日本在低碳社会规划的第一条原则即有此方面内容的体现。
与此同时,依据自身情况,这些城市还确定了一些“低碳化”的重点领域。在英国,建筑和交通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而在日本,农业与林业则是建筑和交通之外的另外两个重点突破领域。
寻找适合我们的经验
那么,在向先驱者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确定目标、然后选择不同途径与重点领域的方法是否可以搬到中国?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在栗德祥等业内专家看来,在借鉴之前,国内与国外不同的“低碳化”基础值得业内深思。
“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要达到全国的碳排放峰值可能还要二三十年,短期内谈绝对减排不太可能。”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所规划顾问、CIHAF中国之家高级专家邹涛对记者表示,对于我国众多的“低碳城市”而言,一些既定的可量化目标的确定显然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
“随着这几年先进地区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量化监管能力逐步增强,不排除部分较先进地区的城市会在5到10年内考虑‘绝对排放’水平的评估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治理监管能力将有大跨步提升。”邹涛补充,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城市实际上“不仅涵盖低碳生产也要兼顾低碳消费”。
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城市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短时间内难以在低碳生产上有所突破,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则不失为现今中国城市“低碳化”的可行路径之一。
与此同时,从国际领域的经验角度讲,在理念、目标确定之后,向国际城市学习“创新”也不容忽视。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陈栋表示,“可以预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的创新可以通过向国外既有的技术学习或者交流获得,而西方国家也希望在此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已成型的技术进行转移。”但是,在制度创新领域,中国则几乎是空白。
“英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均通过制度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温室气体减排。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着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某业内专家表示,制度领域的创新无疑会为寻找适合中国城市的低碳化道路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而对于这一命题,中国才刚刚开始。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