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发展取向和行为特征划分,可以分为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本文从企业体制、商业模式、资源、能力、管理等角度分析房地产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遇到的发展瓶颈,以及策略性建议。
成长阶段
第一个项目取得成功后,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扩大再投入发展。这些企业的开发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者是转向大盘项目开发,或者是转向多项目开发。其中多项目开发有本地或同城多项目开发和“本地+异地”组合式多项目开发。无论是大盘项目开发,还是多项目开发,事实上在悄然之中,这些企业已经步入了新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特别是多项目开发初期,尽管企业销售收入取得了几何级增长,但也会伴随出现程度不同的“成长期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资源难以充分保障,资金链紧张;公司组织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开发格局,公司与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职能定位和权责分工不合理,授权事项不明确,权责边界关系和工作接口关系不清晰;管理费用成倍增长,但人力资源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人员流动较频繁;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凌乱、无序,开发效率较低,项目目标偏差率较大,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企业开发行为依然延续着初始阶段的机会导向和社会关系导向,没有及时转向战略导向。因为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不明确,导致企业发展方向混乱,难以形成共同行动目标。
2.企业未及时进行股份制改制或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没有随着开发模式的变化而进行变化(没有及时“蜕壳”),使企业发展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制约。
3.随着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公共关系资源等出现匮乏,原有的能力不足以支持多项目开发必需的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快速与规模开发能力、灵活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等。
资金瓶颈、人力资源瓶颈、管理机制瓶颈是这一阶段企业普遍遇到的“天花板”。
目前,大多数中型企业(项目数量5个左右,年销售额10亿元左右)都处于这一阶段。
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出发,解决之道是:
研究、制订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计划;推行股份制改革,进行组织变革,建立公开、透明、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整合和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和资源链;建立具有竞争和激励作用的薪酬考核体系,以及引才、育才、用才机制;转变管理理念,由“人治”转向依靠制度、规则管理;企业领导人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改造价值观,防止因个人原因而制约企业发展。
扩张阶段
大多数企业很难跨过问题多多的成长阶段。但是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持续努力,并借助各类社会专业机构而成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扩张阶段,因为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品牌基础,建立起了系统的管理体系,商业模式及核心竞争力也已经比较清晰。换言之,企业基本具备了区域或全国化扩张的基本充要条件。许多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只要企业跨过成长阶段,步入扩张阶段,就将迎来广阔新天地。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企业快速进行区域或全国化扩张;有10个左右或更多项目在同时运作开发,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甚至超过100亿元;逐步形成了“集团—区域公司—一线公司”三个组织层级;企业已经上市,或正走在IPO路上。
但在风光的背后,这些企业也存在诸多隐忧,例如资金链比较紧张,关键人员经常流失,新入职人员成长较慢等。更主要的是,这些企业总有一些项目因“先天不足”等原因处于停滞或滞销状态,严重影响资产收益率和资金周转率。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明确,没有形成可连锁开发的标准化产品线,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方面,对区域公司和一线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授权不统一、不固定,许多企业还依然延续着流程管控型为主的矩阵制机构形式,而不是战略导向下的事业部制机构形式。
如果说成长阶段是企业最难逾越的阶段,那么,扩张阶段就是企业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折戟沉沙的企业比比皆是。
建议这些企业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发展基础:
择机上市或增发,建立通畅、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推行标准化产品线模式;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体系和制度流程体系,重点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企业领导人要由管人、管钱,转为管战略、管流程,积极引进国际化、专家级人才,为企业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稳定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房地产业界,已步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屈指可数。万科、绿城、绿地、保利、中海等企业暂可算作仅有的几个典型代表。
作为一线、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有以下几个特征:1.已经上市,甚至有多个上市主体;2.基本完成了全国化产业布局,同时运作开发的项目数量有几十、上百个;3.年销售额超过或冲击500亿元;4.发展战略清晰,有极具优势的商业模式、品牌形象和成熟的产品线;5.规章制度健全,核心团队稳定,管理模式以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为主。
区别于“第二梯队”企业的具体特征是,这些企业有完善的治理结构、透明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由规模指标转向了相对指标。例如,不再过多关注单个项目的利润额,而是更多地关注整个企业的资产收益率。
如果说这些企业还有什么隐忧的话,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和战略规划方面。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是,当企业年度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亿元以后,如何突破市场空间和战略空间,以实现翻一番(成为千亿企业)的目标。“空间限制”恰是这些企业遇到的“天花板”。
建议这些企业采取以下措施突破“天花板”:
1.拓展市场空间:从只做二级市场,拓展到土地一级开发市场、三级经营物业市场;从只做二级开发,拓展到一、二、三级联动开发;从商品房市场,拓展到保障房市场;从一、二线城市开发,拓展到更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市场;甚至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一方面做大、做强已有市场,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市场,是这些企业突破市场空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2.拓展战略空间:在拓展市场空间的同时,这些企业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战略思维。万科今年开始介入商业地产市场,绿城今年开始推行代建模式,中海和中建两家企业实行“双主体”运作等等,都可算作战略突破。在未来,这些企业从开发商向投资商、城市运营商转变,向金融与地产一体化的企业转变,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反而极具可行性、前瞻性。
企业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取向和行为特征,都有每个阶段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违背发展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睿智的做法是:心态平和,积极行动。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