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曾一度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富裕和繁荣。至清末,支撑这一经济的基本金融体系(货币),是银本位的传统货币。近代民国时期,失去金银本位支撑的纸币体系,在短短数十年内恶性通胀,成为政府掠夺百姓的工具和维持战争的不得已手段,随着旧政权的退出大陆而彻底崩溃。上世纪30年代后建立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曾维持了全球金融系统近40年的稳定和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这期间全球的金融是严格的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的30多年中,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尽管已贬值了40多倍,但靠全球贸易泛滥和钟情于国际外汇储备的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与石油挂钩的美元制度,维持了美元的相对稳定。但这种制度也快走到头了。
以上所讲,是想阐述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在没有了金银本位支持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中,任何一种纸币都是长期贬值的。各国的中央银行为了自身利益,都在玩一种谁不贬值谁就吃亏的游戏,这决定了开动印钞机来解决经济难题成为各经济体几乎一致的选择。
回到当下之中国,从非市场化走到今日的近似完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金融系统已有翻天覆地的进步。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融治理整顿,而后以拉动内需为目的的房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带来的
房地产资产化,培育出如今的
房地产与金融的特殊关系,使得银行与个人之间以
房地产抵押贷款为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
房地产(不动产)也成为银行向企业、银行向政府放贷的最佳抵押标的,甚至在“八三一”之后,正在进行一级开发的土地(严格一点说只能说是土地开发权),也成为可抵押物。去年以来,各地应对经济危机的救市政策纷纷出台,全国范围内以危改、城中村改造、新区建设等名义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层出不穷,数以千计的平方公里级的土地正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开发,对应着各地政府数以万亿计的贷款。而各地城市政府,除了以政府信用担保之外,惟一可以用来向银行抵押的,就是正在进行整理开发的各种可建设用地。各地方银行与城市政府通过土地开发信贷,也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以不动产(房产及土地)为抵押纽带,银行、贷款企业、个人房产主及各地方城市政府,形成了一个共同利益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年前笔者曾调侃过银行终于会走向
房地产本位制,如今事实上已接近成为现实。且不谈股市上金融地产早已成为一个板块、也不提开发商曾说过的银行开发商谁先死这样的狠话,先看看目前市场经济的参与各方的实际资产情况:对于大多数城市公民,目前最大的个人资产就是他的住宅,多数新购房者最大的负债就是住房抵押贷款;对于生产型和经营型企业来说,巨额信贷多数与其不动产是挂钩的。而各城市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就更不用说了……
一方面,与不动产抵押相对应的贷款,限制了银行无节制盲目放贷的冲动,减缓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有巨大的
房地产市场作为吸纳巨额社会游资的蓄水池,在经济高涨时期,若不是楼市的吸金作用,社会热钱涌向任何一种其他的消费品都是不可想象的。近三个月来疯狂的绿豆和大蒜就是明证。让我们感谢
房地产吧,因为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时期,没有任何一种其它产品能如同城市不动产一样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容量大、保值、增值、易变现、安全等等特性,使得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中国城市
房地产,成为最佳的货币对应物,起到了千百年来金银货币的作用。所以说,没错,现在的金融,就是
房地产本位的银行体系。虽然它已经是一个被骂得很多的制度,却是一大堆制度中相对不那么坏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房价的缓涨与暴涨,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制度下的宿命。
如果站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就非常可以理解近两年来房价的涨涨跌跌了。它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与炒房不炒房没什么关系,与物业税房产税等等也没什么关系,宏观调控、打压政策等等几个月来的热门话题,其实都不重要。只要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只要城市化还将持续,城市
房地产永远是最可靠的一般等价物,是值得信赖的投资品。特别是当银行不能控制自己的印钞冲动时,老百姓就会理所当然地将货币换成房产进行对冲,以减小自己的损失(当然,小产权房除外)。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