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暴利,谁拿走的最多 药品暴利,谁拿走的最多
药盒
在中国,药价虚高早已不是秘密,但高到什么程度,并非人人清楚。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一期节目将这一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一支出厂价仅8分钱的注射液,到了大医院竟卖到7.39元,价格增长了9137%!
巨大的价格差异让消费者为之震惊,也促生了很多疑问:药价是怎么定的?药价疯狂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药品进医院有几个环节
要想了解这么高的利润都流向了哪里,必须先弄清楚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都经过了哪些环节。在一家知名药企当了4年医药代表的杨先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药品在出厂后通常要经过代理商才能进入医院。一级代理商可直接从厂家提货,配发给二、三级代理商,再由其为医院供货,这中间可能要经过3—4个环节,各级代理商都会层层加码,但最终,一级和二级代理商的利润平均不超过20%。
药品从药厂出去后,最花钱的地方是从代理商到医院,从医院到患者这两个环节。中间可能产生的费用有招标、药品进医院需要打通的关系、医生的回扣、医药代表的提成以及医院的回扣。
药价“水分”出在哪儿
医院药品的零售价由两个因素决定,即“最高零售价”和“省级中标价”。药品出厂后,厂家要先核算药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如原材料、员工工资、水电费等制造费用,以及中间费用,比如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广告费等。成本算出后,厂家报到国家发改委物价司或各地物价部门,由其根据申报成本及市场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最高零售价”。然后,由各省的卫生厅主持招标,产生一个“省级中标价”,在“中标价”的基础上顺加15%,形成“医院零售价”。这15%的加成,就是留给医院的利润。不管是中标价,还是医院零售价,都不得高于物价部门确定的“最高零售价”,这也是“最高零售价”存在的意义。
通常在成本核算中,原材料等费用“水分”不大,但管理费、销售费和广告费等会存在“猫腻”。据央视报道,一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元,中标价高达56元,虽然这种药品的中间利润超过了800%,但药厂也就挣1块钱左右,从7元到56元之间的差价49元基本被分摊给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
药盒 药盒 药盒 |